蘑菇视频

您当前的位置: 蘑菇视频 > 媒体之声

跟着赛事去旅游,看“渝超”何以更“超”

日期:2025-10-11

体育,从来不只是竞技,更是一扇“旋转门”,推开即见山水、生活与温情。

在刚过的国庆中秋长假期间,重庆被10场“渝超联赛”赛事点燃。其中,渝东南武陵山区赛区的“彭水蚩尤战神队VS黔江白垩纪恐龙队”等重大文体旅活动,吸引30.57万人参与。网友戏称:“重庆崽儿扯起嗓子喊‘雄起’,声浪震得长江水都要倒流了!”

喝彩之后,“跟着‘渝超联赛’游重庆”的后劲更是上头。手持球票的年轻人,涌入烟火升腾的夜市,拐进光影斑驳的街巷,走进雄奇峻秀的景区……把球场上的激情,转换成了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这股火热的激情也传导给了来渝游客。8天假期,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701.59万人次,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.2%;实现国内游客花费196.14亿元,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.4%。有人专程从外地来看“渝超联赛”,来感受一下这座城市豪爽、火辣的性格!

那么,如何让“渝超联赛”更“超”,成为重庆文旅的导航仪,解锁更多雄奇山水,体会那些藏于人间烟火的重庆的新韵?连日来,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
情绪价值满满

“渝超联赛”自带文旅BGM

走进“渝超联赛”赛场,从9月13日在大田湾体育场举行的揭幕战开始,它就带着“超级、超凡、超群、超越”的气质。

2025年9月13日晚,“新韵重庆 渝超同行”2025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(简称“渝超”)揭幕战在大田湾体育场打响。图为揭幕战现场。记者 熊明 摄/视觉重庆

41支代表队、178场比赛、8个月赛程、5大赛区……建构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城市足球联赛体系。

从业余足球超级联赛到城市足球超级联赛,它不是“空穴来风”,更不是“抄作业”,而是有着70年的深厚历史底蕴。空压厂、十八冶等业余球队曾在全国轰动一时,屡创佳绩,至今被老球迷津津乐道。

从“分区赛+总决赛”的双阶段创新赛制设计,它让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主场,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重庆各个区县球迷的情绪价值需求。

然而,以上种种,只是“渝超”最直接的剧本,它的副本还悄悄加载了“文旅BGM(背景音乐)”。有网友调侃:“本来只是来看球,没想到被‘套牢’了。”

如,在九龙坡对战渝中时,当身披“熊猫球衣”(取自重庆动物园的大熊猫形象)的前锋带球过人,看台上立马就炸开了锅。“鑫源熊猫冲啊”“渝中半岛雄起”……两边球迷较劲的阵仗,比解放碑跨年夜还热闹!

一位老球迷激动得把假牙都喷出来了,旁边小伙儿赶紧帮他捡起来:“老师傅,假牙收好,等哈还要啃卤鹅!”一句话,把周围人逗得前仰后合。

此话不虚,因为之后出场的荣昌卤鹅队、綦江米粉足球队、城口老腊肉队、沙坪坝陈昌银队(麻花品牌)、石柱红队(辣椒品牌)、潼南柠檬队、秀山毛尖队……把看台上的球迷看得直喊饿:“这是把足球场当餐馆啰?有主菜,有小吃,有佐料,有水果,连饮品都没落下……”这,活脱脱一场场“舌尖上”的赛事。

这些看似“玩梗”的队名,实则深刻地反映了“渝超”与各区县特色风物、历史文化、风景名胜、科技产业等“体育+文旅+百业”的深度耦合。

比如,随之出场的大足石刻队、南川金佛山足球队、万盛黑山谷队、开州汉丰湖队、巫溪红池坝队、巫山红叶队……走出来的,就是一幅重庆的旅游地图。

铜梁火龙队更有意思,一旦破门进球就喷火,吓得外地球迷一哆嗦。本地人赶紧赔笑脸解释:“老师莫慌,我们这是非遗展示!”顿时,看台上笑倒一片,外地球迷随即竖起大拇指:“你们是真会整活儿!”

“我带球过人——带起老婆娃儿去逛那个磁器口、洪崖洞、仙女山、大足石刻,还有蒙哥哥撇杆儿的合川钓鱼城;我反了个越位,吃遍360碗都不用排队……”沙坪坝陈昌银队创作的战歌更是“洗脑”,在全网引起裂变传播。

由此,不难发现,对于重庆来说,“渝超”不只是一项体育赛事,更是“体育+文旅”“体育+消费”“体育+城市形象展示”的大舞台。

逐鹿体旅经济

关键在于流量

从贵州“村超”,到苏超、川超、赣超……事实上,不止重庆,近年来,在“一日比赛,多日停留”“一人参赛,多人消费”“参加一场赛,玩遍一座城”等新消费影响下,因体育比赛而产生的“体旅经济”,已成为全国各地争相逐鹿的新蓝海。

尤其是率先火起来的贵州榕江“村超”,不仅吸引全县群众参与,更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游客、球迷,“吃榕江菜、看‘村超’比赛、住苗侗村寨”,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来客,其中法国、阿根廷、美国、巴西等50多个国家的球队都到当地进行了交流。其不仅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,更直接拉动了经济和城乡建设,成为全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样板、“枫桥经验”的新实践。

2025年8月23日,人们在贵州“村超”球场跳苗族芦笙舞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

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(9月下旬到10月下旬),全国共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.9万场,其中“观赛+旅游”“参赛+旅游”类项目占比达43%,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。

多家OTA(在线旅行社)平台数据也显示,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,体育旅游产品的订单量同比增幅达120%,人均消费金额突破2500元。由此可见,体育旅游正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转变,成为假日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极,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正在成为一种新型休闲方式。

不过,随着大量赛事IP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,用脚投票的游客也开始出现了“审美疲劳”。

毋庸讳言,一些比赛因抄袭模仿,同质化竞争激烈,失去“眼球效应”,开始沦为“自娱自乐”,甚至“球员比观众多”。

“抢占‘体旅经济’新赛道,关键在于利用好体育赛事的聚合、裂变和辐射效应。如果体育‘主引擎’动力不足,拉动、辐射文旅及百业的能力,自然也就无从谈起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、重庆文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称。

在他看来,体育赛事虽能引流,但投入大,要将其流量转化为消费收入,并非易事。

要真正实现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,首先需打造赛事品牌。纵观国内外大型体育旅游的成功案例,不难发现,赛事本身必须足够出圈,具有足够的影响力、吸引力、感召力。

与此同时,打造赛事品牌,最重要的是要以游客为中心,以用户为中心,只有真正满足消费者对于赛事精彩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双重要求后,体育旅游才有可能持续吸引游客。

“当前,国内的体育旅游虽然发展很火,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这不是‘一锤子买卖’,不能是短期行为,不能‘一年一变’。”罗兹柏认为,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,聚焦长远发展,提升服务质量,打造赛事旅游品牌,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,进而释放体旅经济的“乘数效应”。

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

还需深度融合

“当前,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、体旅消费升级、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,‘跟着赛事去旅游’已蔚然成风,体育赛事的拉动效应也正在持续扩大,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。”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黄晓灵称。

在他看来,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,赛事主题上要打造专属标签,时间上要激活淡季流量,空间上要串联城市地标,产品上要延长消费链条。

首先,要以赛事IP为核心,打造文旅专属标签。选择与地方资源匹配的赛事主题,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记忆点,并围绕赛事设计配套文旅体验。除了大型国际赛事外,各地举办的体育赛事要因地制宜,要依托城市自身特点和文化传统做出特色。

如因温网而著名的英国温布尔登小镇,就为全球网球爱好者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网球博物馆、开设了网球学院,使全世界游客在观赏顶尖赛事的同时,也能体验一段网球文化之旅。

其次,要时间融合,利用赛事的时间节点,以“赛事+节庆”“赛事+季节”组合拳,打破时间局限,填补文旅淡季空白,激活淡旺季流量。

再次,要空间融合,将赛道、场馆与文旅地标深度融合,串联城市地标,让赛事成为城市形象的动态广告,打造沉浸式赛事场景。

最后,要产品融合,可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资源,推出“赛事门票+文旅套餐”,通过权益叠加提升客单价,延长消费链条。

“苏超”的火爆出圈,便是一个成功的实证。

前不久发布的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,“苏超”前六轮比赛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、出行、餐饮、住宿、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.6亿元,同比增长42.7%。

2025年6月14日,球迷在江苏淮安“苏超”市集品尝美食特产。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四轮淮安队对阵南京队比赛期间,淮安奥体中心周边打造了集美食体验、购物休闲、娱乐互动、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淮安主场比赛配套市集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

不难看出,“苏超”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,体育赛事与文旅行业正在完成从“简单相加”到“深度相融”的转型升级,并积极带动了产业链经济增长。

对于黄晓灵的观点,罗兹柏表示充分认同。“做强‘体旅经济’,还要进行营销融合,利用全媒体,设计轻量化、趣味化的互动任务,鼓励消费者进行二次创作与传播,放大赛事声量。”他认为。

不仅如此,还要加强文化融合,将文化符号嵌入赛事细节,强化情感联结,让“文化可感知、故事可带走”。

“‘体育+文旅’的本质,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,让赛事的流量变为经济增量。因此,各地要加强规划,避免同质化,提升‘体育+旅游’活动的知名度、吸引力,才能在这场融合浪潮中抢占先机,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推动力。”罗兹柏说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